生活體驗是一面鏡子

生活體驗是一面鏡子
2010/08/08 弘化院童(含生活體驗)160人參觀鶯歌陶博館

  還記得95年8月的『商業周刊』,以溺愛為主題,專訪了弘化的『生活體驗』,引起廣大的迴響。如今,我們已邁入第五年了。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超過1500位小朋友,來到本院參加生活體驗。
  弘化創辦的初衷,就是關懷社會。因為我們關心的,不只是本院收容的近百位失親兒;進而是整個社會,出了問題的教育。也因為沒有政府補助,經費100%來自善心大德捐助;所以弘化也懷著感恩的心情,來回饋社會。這就是弘化生活體驗的本意。

關心沒人照顧的,也關懷被過度照顧的
  記得五年前,老院長林伯伯與志工在閒聊兒童的教養。總會聽到志工們,提及自己教育孩子的苦處。在老院長分享弘化的教育與生活後,於是興起了讓一般家庭的小孩,到本院生活體驗的念頭。這也開啟了五年來的『弘化生活體驗』。

  『不只是關心我們懷幼院的小孩;那些在一般家庭養尊處憂的、溺愛的、受到過度照顧的小孩,我們也去關心。』

  這是老院長所講的話。
  因為關懷,所以分享我們的經驗,來導正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。因為感恩,所以我們回饋;在我們能力範圍內,提供基本的食宿,與生活環境。讓一般家庭中,養尊處憂的小孩,也體驗自然、正常的生活;並從中學習獨立。

生活體驗,沒有課程
  很多家長都會問:『弘化的生活體驗要教什麼?上什麼課?』其實本院的生活體驗是沒有課程的。只是照著弘化的坐息,跟著大家一起生活。
    (1)清晨五點起床,開始六公里的鄉間健走;讓小孩能在自然的環境下,適量的運動。這對發育中的孩童,最為有利!而這幾年下來的生活體驗中,讓我們大為驚奇的是,很多被醫生診斷為『過動』的小孩,在走完六公里後,變成『不動』!
    (2)弘化佛堂的背經、打坐,讓小朋友體驗孔子、釋迦牟尼佛、老子、耶穌、默汗默德等,五位真正來到人間的聖人之精神。並依據經典,來導正小孩的觀念。也讓小朋友在往後的人生,對宗教信仰的選擇,有初步的認識。
    (3)正常的飲食習慣,亦是弘化生活的重點。在弘化的三餐,沒有高熱量的炸雞、薯條,更沒有油膩的大魚大肉;只有最健康的蔬食。老院長認為,食蔬是對生命的尊重;也是最環保的飲食。肉食是『二手』的食物;一公斤的牛肉,需要40公斤的牧草來轉換。那我們為何不直接吃『一手』的食物。而『沒有餿水桶』的惜福精神,也是弘化最重視的。讓小孩把碗中的食物,全部都吃乾淨。這是感恩農夫、感謝捐贈者的最好教育;也讓小孩從中養成惜福、節檢的習慣。當然自己吃飯的碗筷,要自己清洗;絕對是學習獨立、人人平等與負責任的最好教育。
    (4)應對進退的基本禮貌要求,亦是弘化教育的基本功。現在的小孩遇到師長,不是冷漠、相應不理,就是傻笑。然在弘化,我們會要求小孩見到師長時,要有禮貌的打招呼。清晨起床、晚上就寢,也都互道早安、晚安。而用餐時間遇到來訪的客人,更要主動邀請一起吃飯。應對進退的禮貌,是人與人溝通的基本功。要求小孩能『開口講』,就是讓小孩在起跑點,也養成與人良性溝通的習慣。
    (5)參與環境打掃清潔工作,是為了讓小孩體認家事的辛苦;同時也在分擔、分工的安排下,學習合作。讓夫妻共同參與家事,是維持婚姻的重要方法。這類的研究與報導,已不勝枚舉。而在弘化,更是如此。同儕的小朋友,一起作清潔、整理物資;凝聚了弘化這個大家庭的向心力。在我們的回饋資料中得知,很多生活體驗的小朋友,在回家後,會主動協助家事。讓家長們大大地驚豔!
    (6)晚上九點準時就寢,不晚睡、不熬夜看電視、上網。這也是弘化所要求的。研究指出,晚上九點以後的就寢的『睡眠效率』,是最高的。在這段時間睡足八小時,絕對比從半夜才開始睡八小時,來得有效率。養成良好的習慣,早睡早起;正常的作息,對成長中的小孩最有利。
  當然在弘化院區內,開心的爬樹,打赤腳、玩沙、騎車、直排輪、打球….也是弘化院童,每日最快樂的活動。在最自然的環境中遊戲,找回已淹沒在都市水泥叢中的純真,是多數到弘化生活體驗的學生,最深刻的記憶。

  以上都是弘化院童,最平常的生活。我們也只是提供這樣的生活環境,讓一般正常家庭的小孩,來共同體驗。只有坐息時間表,沒有課表、沒有課程。我們相信,只有規率的生活,良好的飲食習慣,才是對小孩最有利。

一般的過程與成果~關於小孩的部份
  我們觀察了一般小孩到本院生活體驗的狀況,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。
    (1)第一階段:對環境的陌生、害怕
      一般剛到本院生活體驗的小孩,離開了父母的保護傘,必須獨自面對陌生的環境;總會感到孤單、害怕。而依照生活體驗之規定,不可以給小孩行動電話、零用錢;家長更不能於這段時間到院探親,也不能打電話來詢問。因此小孩總會找院內的師長依賴、哭訴;吵著要回家。然這都是小孩,想藉此找回往日習慣性的依賴,所有的自然反應。
  渡過了這階段,小孩才會體驗到『失去』、才會懂得父母的重要;才真正體驗到父母的愛,並感恩父母。也因為棉被要自己疊、碗要自己洗;因此不得不開始學習獨立。

    (2)第二階段:開始認識朋友、交朋友
      在渡過第一階段後,小朋友也適應了環境;並不再感到恐懼、孤單。也因為心靈的安定與開放,小孩會開始發現,其實有很多其他來自一般家庭的小朋友,也跟自己一樣;到弘化來生活體驗。因此在第二階段,小孩會開始認識朋友。
      環境的打掃,是在弘化的所有院童,每天必須做的基本功課。同一個院童之家的小朋友,共同完成居家的環境整理。之後,也跟著大家拿著掃把,一起打掃周邊巷道、球場、綠地、餐廳...等。體驗共同完成一件事的參與感,無形中培養了合作的精神。
      弘化廣受社會的照顧,因此有很多的獅子會、愛心會、公益性社團,都會到本院來辦活動,或邀請院童外遊爬山、參觀博物館...等。來到本院生活體驗的小孩,就是完全跟著本院一起活動。參與這些最正面的公益活動、教學性的外遊;讓學童增廣見聞。而同儕團體的出遊,彼此分享體驗、分享學習的成果;也留下在弘化期間,最美的回憶。這絕對比將小孩窩在家中,上網、打電動,好上萬倍!
      當然遊戲間,小孩也會打鬧。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,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;當然就也會因認知不同、觀念不同,而吵鬧;甚至打架。但這樣的衝突,都是正常的學習。除非必要,大人是不需要介入的。也因為這樣的交流,我們發現很多到過弘化生活體驗的小朋友,在離院後;都彼此還有聯絡,成為好朋友。

    (3)第三階段:體驗育幼院、關懷朋友
      在小孩適應了弘化的生活環境,並也開始交好朋友後。小孩還會發現到,有一群小朋友跟他們不一樣;不是來自一般家庭,而是一直都住在育幼院內。這些小朋友的體力非常的好;每次走六公里,總是在隊伍的最前面。吃飯從不挑食,碗盤也吃得最乾淨。但在偶然的分享中,略知他們的身世;以至於要住在育幼院。
      當然我們絕對不是鼓勵小孩,在出身的背景上做比較。而是希望我們的小孩,能在開放的環境下,多多地與外界接觸、交流;並早日能適應所在的大環境,以期能有正常的心態,來銜接離院後的生活。
      而在生活體驗的小孩部份,也在這時開始瞭解什麼是育幼院(孤兒院);也會開始關懷這些與自己不一樣的朋友。甚至在跟我們院內的小孩,成為好朋友後;往後的寒暑,都還會回到弘化生活體驗,就是為了找院內的好朋友。而能藉此引發小朋友的善心,更是我們創辦弘化生活體驗的初衷。

相信!小孩是有能力來處理自己的~關於家長的部份
  老院長 林伯伯總認為,『大自然』才是我們最好的導師。而弘化的教育,就是以自然的法則,讓小朋友自然地成長。
  由文建會指導,並獲得新聞局公用頻道優等獎的本院記錄片~『我五十五個快樂的孩子』,片中的最後一幕,就是記錄本院一位三歲的小孩,在不斷地嘗試錯誤、失敗的情況下,獨立裝好一面比他身體高一倍的落地型紗窗。而孩童會有這樣的舉動,完全基於他天生的『好奇』。這在一般家庭是不可能的,家長也捨不得的。
  老院長在院區內與來訪的志工聊天時,常會叮嚀志工們觀察:

    『你不要去理他,跌倒他會自己爬起來!』
    『你們不要被騙了!小孩一定看到身旁有大人,才會哭。沒有大人在,那他要哭給誰聽?』
    『你們不用擔心,小孩子不會從樹上跌下來的。你如果越關心,那小孩就會跌下來給你看!』

  有很多的家長,看到新聞媒體爭相報導本院的生活體驗;因此也一窩蜂地到弘化來生活體驗。但總是會擔心:『我的小孩能走完六公里嗎?』、『我的小孩只吃素,會不會吃不飽?』、『五點就要起床,會不會爬不起來?』、『我的小孩會不會被欺負?』『我擔心我離開後,小孩子會哭』
  老院長總會以教訓的口吻,告訴這些家長:

    『你管好你自己就好!不要抹滅了小孩天生的本能』
    『你再不離開,我可要生氣囉!』

  其實,弘化的生活體驗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份,是有關於家長的。小孩絕對是一張白紙;小孩的所有生活習慣,也絕對與家長有關。如果小孩會養尊處優、好逸惡勞;那絕對是家長給的、絕對是家長照顧過度的結果。如果小孩會沒有禮貌、常吵架、打架,甚至還會罵家長;那一定是幸福太容易得到,平常就不知惜福、感恩的結果。如果小孩經不起風吹雨打、在學校常被欺負;那很有可能是家長自己太強勢了,動不動就要找人理論。讓小孩永遠在保護傘下,也永遠長不大。

  請相信!小孩跌倒是有能力自己爬起來的。
  請相信!小孩能安全地照顧自己,並爬上大樹的。
  請相信!小孩是有體力走完六公里的。
  請相信!小孩在吵架的當下,是有能力來自我處理的。
  請相信!小孩有無限的潛能;不要限制他、抹滅他的本能!

  如果說弘化的生活體驗,還有第四個環節;那絕對與在家中等待的家長有關。在孩子生活體驗的這段時間,也讓在家中擔心、坐立難安的家長自己,學習放下。信任弘化,也信任自己的小孩。同時也回想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,是否正確。生活體驗絕對不只是弘化與小孩的關係而已;不是把小孩丟給弘化就好。而是在生活體驗後,家長要以更積極的態度,來改變教育現狀。讓小孩與家長,經歷這四個環節的蛻變後;找回親子互動的正常關係,與相處的模式。這才是弘化衷心的期盼!

生活體驗是一面鏡子
  五年了!截至目前為止,已有超過1,500位來自全國各地,及部份國外華裔的小朋友,來到本院參加生活體驗。同時,也有超過20篇以上的新聞媒體,肯定弘化的生活體驗。25年來,證明了這樣的『弘化模式』,是行得通的。因此我們也分享這份經驗,來回饋社會。
  『生活體驗』沒有課程!弘化只是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生活空間、一個標準的作息時間表,與一套最傳統的生活倫理規範;讓來自各地的小朋友,一起生活、一起遵循。而老院長也一再強調:「我們只是在過『正常』的生活,不是我們做得很好。」
  所以我們說,弘化生活體驗的『正常』生活,是一面鏡子!一面可以檢驗教育的鏡子。

 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體能。是否只熬夜上網、打電動玩具?平常都不運動?
 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飲食習慣。是否只吃薯條、炸雞與零食,不吃青菜、不吃飯?
  鏡子照出了小孩的生活狀態。是否見到師長不打招呼?對父母的愛更不知感恩?
  鏡子也照出家長的管教方式。是否把小孩捧在手上,過度溺愛?
  鏡子更照出我們的社會狀態。是否主流價值觀已被扭曲?親子關係已被錯倒?

  而如果弘化的生活體驗,能導正更多迷失的小孩,改善日益疏離的親子關係,進而回歸傳統的社會價值觀;那弘化就有其存在的價值,這也是弘化對社會教育的最大的回報。